.中美瑞典这三方谈判,眼下就卡在税率上了,想谈出个双方都点头的数,没那么容易,还得接着磨。说白了,这税率可不是随便定的,背后牵扯着多少产业的饭碗,多少国家的利益,谁都不会轻易松口。 美国那边,总想着通过税率拿捏一把,要么想让自家产品在对方市场多占点便宜,要么想给对手的产业添点堵。 可中国也有自己的谱,哪些行业得护着,哪些领域能让点步,心里都清楚。瑞典夹在中间,也有自己的小心思,既想跟着美国喝点汤,又怕得罪了重要的贸易伙伴,左右都得掂量掂量。 这谈判桌上,说白了就是互相试探底线,你提个数,我摇摇头;我让一步,你又往上抬抬。就跟菜市场讨价还价似的,谁都想少花点、多赚点。 美国总觉得自己拳头硬,想压着别人让步,可现在不是以前了,中国的市场摆在这,多少国家盯着想进来分杯羹,他想漫天要价,也得看看中国接不接招。 再说这税率背后是实实在在的产业利益。比如咱的光伏、家电这些优势产业,税率高了,出口就费劲;美国的芯片、农产品,也怕咱这边税率卡得紧,影响他们的销路。瑞典那些精密制造、化工产品,同样想在三方市场里找个舒服的位置。 所以每一个百分点的变动,都得反复算细账,哪能那么快就达成一致? 也别觉得这磨叽是坏事,谈判本就是个拉锯的过程,谁都想争取最大利益,又不能把话说死,得给对方留余地,也给自己留后路。 美国那边国内压力不小,产业界吵着要市场;中国这边也得护着自家企业,不能让人随便拿捏。瑞典更是在大国之间找平衡,一步都不敢错。 所以这谈判还得接着磨。急不来,也没必要急。真到了双方都觉得 “再磨下去不划算” 的时候,那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税率自然就出来了。 都是为了自家利益,谁也不会轻易认输,这就是谈判的常态。就看着磨到最后,总能找到那个平衡点,毕竟做生意,讲究的还是互利共赢,光想着自己占便宜,那买卖长不了。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?